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玉琳教授团队解析脑心轴-神经免疫调控心力衰竭新机制
近日,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李玉琳教授研究团队在《Immunity》上发表题为“Optogenetic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heart failure by limiting the generation of monocyte-derived inflammatory CCRL2⁺ macrophages)”的研究论文,《Immunity》杂志同刊配发了特邀评论“Neuro-immune ChATing protects the heart”。该研究揭示了副交感神经通过α7nAChR信号通路调控心脏炎症巨噬细胞,保护心脏免受心力衰竭损伤,开辟了神经免疫调控心脏疾病的新视角。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李国旗助理研究员、张聪聪副教授、李扬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广东医科大学心血管代谢病创新中心林灼锋教授、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平教授与李玉琳教授(末位通讯)为共同通讯作者。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因左心室负荷过重和重塑导致心脏无法满足循环需求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心力衰竭患者常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慢性激活和副交感神经张力的减弱,尤其是迷走神经传出活动的下降。虽然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的机制及其临床干预手段(如β受体阻滞剂)已有较深入研究,但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具体作用及其在心力衰竭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其中免疫系统在心力衰竭及其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尽管交感神经对心脏及脾脏炎症的调控已有报道,但副交感神经在调节心脏炎症和心力衰竭结局中的作用仍未被充分揭示。
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学方法选择性激活延髓背侧迷走运动核(DVMN)中ChAT+的神经元,有效提升了迷走神经活性,迷走神经末梢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脏中CCRL2+非经典巨噬细胞的α7nAChR受体信号通路,抑制其促炎症、促纤维化和促凋亡的病理作用,从而抑制心衰形成。进一步,在临床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现迷走神经神经活性显著下降,伴随血浆乙酰胆碱水平降低和心脏中ChAT+神经元减少。通过基因组关联分析,确认了CHRNA7基因(编码α7nAChR)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并证明药物(EVP-6124)激活α7nAChR能有效抑制CCRL2+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并改善心衰,揭示了副交感神经-免疫轴在心力衰竭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副交感神经功能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也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相比传统的迷走神经刺激,靶向DVMN ChAT+神经元的精准调控及α7nAChR激动剂等药物治疗,或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如运动和睡眠优化,有望成为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新策略。
图 迷走神经免疫轴抑制心衰作用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30013、82100397)、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计划(DFL20240603)等项目资助。
李玉琳,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自主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担任《 Vessel Plus 》《 Am J Physiol-Cell Physiology 》等期刊编委,《 Eur Heart J 》《 Circulation 》等期刊审稿人。近年以通讯作者在《 Immunity 》《 Cell Metab 》《 Circulation 》《 Eur Heart J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F1000高度推荐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发明专利授权15项,申请国际专利3项。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登峰“人才计划等。获华夏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荣获“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称号。
撰稿:李玉琳
排版:王婉婷
审核: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