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突破·引领——护理学院召开2025年导师助力学科发展培训会
近日,“2025年护理学院导师培训会暨护理学科发展交流会”在学术交流中心多功能厅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立足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立足我校护理学科A类的基础,以导师能力建设为抓手,以学科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度思考、充分交流以凝聚共识,为总结“十四五”、规划“十五五”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宇童、副院长赵丽莉,护理学院院长刘均娥、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芳宇、副院长肖倩出席会议,学院全体导师和教师代表共50余人参加。会议由护理学院副院长景丽伟主持。
会议现场
王宇童致辞
王宇童充分肯定了护理学院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对导师为护理学科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他强调,导师队伍能力建设事关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一流学科建设;他提出,面向“十五五”的护理学科发展,导师们要深入学习理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围绕教育、科技、人才,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以我校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立足前期基础、特色与优势,积极、主动、前瞻,在传承上梳理、在创新上突破、在引领上思考,科学谋划我校护理学科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服务人民健康,建设健康北京和健康中国。
赵丽莉分享全球护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启示
赵丽莉以“全球护理学科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为题分享。她聚焦我校护理学科发展基础、优势与特色,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围绕教育部学科评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关键指标,纵向面向世界一流大学、横向与国内兄弟院校护理学科进行比较分析,对学院导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借鉴。
景丽伟汇报学院工作
景丽伟以“传承、突破、引领,构建创新驱动的护理学科新生态”为题汇报学院聚焦落实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健康北京建设要求,与我校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目标相协同,认真总结梳理“十四五”期间扎实工作基础,面向“十五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导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基础临床密切协同,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点-线-面-体”系统推进,即:“点”上面向国际一流行列实现突破,“线”上聚焦国际知名所有延伸,“面”上立足国内一流前列进行拓展,“体”上实现我校护理学科再上新台阶。
基础护理学学系主任岳鹏、成人护理学学系主任高丽、老年健康护理学学系党支部书记肖树芹、母儿护理学学系主任肖倩、护理人文学学系教授郭巧红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融合等角度进行了经验分享。
来自BETVlCTOR手机登录宣武医院博士生导师常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生导师蔡卫新,以及来自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春立、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护理部主任贾燕瑞、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田梓蓉、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护理部主任刘俐惠、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护理部主任张莉莉、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护理部主任鲁雪梅(梁陶媛代汇报)、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谢美莲、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护理部主任骆金铠10位临床护理导师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医院基本情况、护理特色及优势、导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后备导师队伍发展思路、面向“十五五”助力护理学科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建议等。
来自第六临床护理教学部(附属复兴医院)主任徐海红、第八临床护理教学部(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主任李瑾、第九临床护理教学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赵芳、第十临床护理教学部(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张喜维(周新园代汇报)分别就各自机构的基本情况、护理特色与优势进行介绍,也基于我校护理学科发展目标,分别就各自机构导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举措,所面临的挑战及所需支持等进行了分享。
刘均娥总结发言
刘均娥总结道,“十四五”期间,在校领导及各部门关心与支持下,在大首医大护理学院即“一院十部一临床护理学院”架构下,基础与临床导师团队紧密合作,学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教育教学改革攻坚、科学研究创新突破、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社会服务能级跃升、国际话语权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创新,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面向“十五五”,学院将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导师队伍为学科建设抓手,鼓励全体导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聚焦国家亟须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敢为人先,在基础与临床协同中锻造“硬实力”,在国际合作中提升“软实力”。在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工作中,齐心合力,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北京贡献首医护理智慧,为助推护理学科发展迈向新台阶而奋斗。
撰稿:李朝煜
摄影:康楠茜
编辑:姜俊吉
排版:张金珠
审核:刘均娥、赵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