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长·协作·微光:首医学子夏日科研四重奏
离心机的低鸣应和着窗外的蝉声,实验台的灯光点亮了夏夜的静谧。当许多人踏上旅途享受假期时,他们选择留在校园,把热情投入科研,用汗水诠释青春。这个夏日,一支移液枪、一组实验数据、一次次失败与突破,共同写就了首医学子扎根实验室、追求真知的动人篇章。
一、破茧时刻
科研是无数次的放手一搏
药学院药物化学2024级研究生 陈麒羽
湿热黏腻的空气裹挟着暴雨来临前的沉闷,我推开动物房那扇厚重的门,消毒水、垫料在空调冷气中交织成独特而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成功的喜悦
“准备开始照射。”我小心将荷鼠放入固定装置。等待的五分钟里,实验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运转的声响。我感受着手套内壁逐渐被汗水浸湿,背后渐渐冒出细小汗珠。动物实验总是充满变数:个体差异、操作误差、环境波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数月的心血付诸东流。这种不确定性让等待的每一秒都格外煎熬。
“师姐,如果这次还是不行……”我终于忍不住打破沉默,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嫌弃的忐忑。“那就再来一次。”她没有抬头,手上的操作依然稳健:“我第一次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失败了整整三次。”
激光仪"滴"的一声提示操作完成。我小心地将小鼠放回笼中,它灵活地钻进角落,黑亮的眼睛在暗处闪烁。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焦虑与苦闷无济于事,科研路上最珍贵的不是完美的数据,而是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色谱峰间的盛夏
中医药学院中药学2023级研究生 李承蕊
盛夏的实验室里,我站在仪器前,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色谱峰,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科研的重量——那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是无数个日夜的等待与求证。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曾经以为科学研究就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发现,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科研更多是在平凡中追求极致。就像我的液相分析,可能永远不会有轰动性的成果,但每一个峰形的改善、每一次分离效率的提升,都是对真理的微小靠近。在等待色谱峰出现的漫长时间里,我学会了与寂寞共处;在反复优化条件的过程中,我懂得了耐心比聪明更重要。
这个夏天,液相色谱仪不仅分离了化合物,更分离出了我对科研最本真的热爱——那是在重复中寻找新意,在失败中守望真理的勇气。
药物穿越屏障的刹那
药学院2024级研究生 刘思羽
记得第一次构建体外BBB模型时,我总也掌握不好细胞接种密度,连小室种类的选择都屡屡出错,导致跨膜电阻始终达不到阈值。后来我换了不同规格的Transwell板,不断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隔天监测电阻值,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不知不觉就拼凑成了我的整个夏天。终于有天清晨,看着电阻仪上跃过阈值的数字稳定跳动,我在空荡的细胞房里忍不住欢呼出声。构建成功后,当数据显示下层荧光强度较未修饰组提升3倍时,我清晰地意识到:我的药物,终于能突破那道坚固的屏障,触达被严密守护的病灶了。
细胞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面临着更具挑战的动物实验。第一次在裸鼠脑部进行原位种瘤时,我们两人的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一丝晃动影响了肿瘤细胞的接种位置。之后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定时观察小鼠的状态,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实验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参数和观察结果,那些数字和符号,见证着我们从生疏到熟练的每一步。
二、成长絮语
从微观切片到临床希望
宣武医院外科学(神外)2023级研究生 李金泽
可记得那个酷热的午后,当第五次免疫组化染色依然没有得到理想结果时,我几乎想要放弃。但正是这些看似残酷的考验,让我学会了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在挫折中积累经验,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专注时刻
在显微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模型的病理切片时,那些破坏的神经纤维和激活的胶质细胞不再只是抽象的研究对象,而是承载着无数患者希望的载体。当我深入探究NETs在脊髓损伤中的双刃剑作用时,更加意识到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每一个分子机制的阐明,每一个干预靶点的发现,都可能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这种使命感让我在枯燥的实验重复中找到了意义,在漫长的研究征途中保持着初心。
显微镜外的成长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2024级研究生 刘文慧
这是我连续第三个暑期留校科研,与肝脏细胞、炎症因子和纤维化标志物为伴的日子。
在实验室进行模型小鼠的取材
早八到晚八的动物房见证了我的沮丧——当模型小鼠因为误差而无法纳入统计时,我真正理解了科研对心性的磨砺。就像肝脏在反复损伤中产生耐受,我在一次次失败中增强了抗压能力。这种韧性,将成为我面对未来科研挑战的“细胞保护机制”。
在分析肝脏活检样本时,显微镜下的每个病变区域都对应着真实患者的痛苦。当发现某个分子与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时,我激动的不只是可能发表论文,更是它为未来诊疗提供的潜在靶点。科研的意义突然清晰:我们记录的每条数据,都是向未知疾病探索的前进中不可或缺的坐标。医学研究的终极价值,永远在于那些显微镜外等待救治的生命。
无声的馈赠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系病2024级研究生 于明鑫
在夏季做实验,是一场考验耐心与毅力的持久战。
当科研进程推进到动物实验阶段,一场更严苛的持久战才真正拉开序幕。日复一日的灌胃、称重、记录……每一个环节都是雷打不动,哪怕窗外突降瓢泼大雨,我也要披着湿透的白大褂蹚过水洼准时赴约,因为动物的生理数据容不得半点时差。每当看到小鼠的生理指标逐渐趋近预期,看到实验数据在图表上连成有意义的曲线,就觉得所有的汗水都有了归宿。
我深知每一次规范操作的坚持,每一个实验数据的积累,都在为未来的临床治疗铺路。或许科研的过程总是默默无闻,但当这些成果终有一天能减轻患者的病痛,能让绝望的生命重燃希望,所有艰苦卓绝的付出都有了最珍贵的意义。在这个蝉鸣不止的夏天,我用坚持浇灌科研的种子,期待它能在未来绽放出拯救生命的花朵。
三、并肩协作
照亮血管深处的微光
宣武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23级研究生 张森皓
在放射与核医学科,我们的暑假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它融化在每一个为患者奔波的日常里。
故事通常从一次耐心地问诊开始。面对焦虑的患者和家属,我们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用最通俗的话解释清楚这项复杂的检查。接下来是“上药”。在专门的注射室,我们小心翼翼地为患者配好带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FDG。铅罐很重,操作必须精准,每一次近距离的注射,都意味着一次微小的辐射暴露。
在高活室为患者注射药物
两个小时的等待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在PET/MR机房里,机器的嗡鸣声中,我们需要引导患者保持相对的静止。任何微小的移动,都可能让几个小时的努力功亏一篑。
协助患者摆位与扫描
当PET精准的分子层面信息与高分辨核磁呈现的清晰血管壁结构完美融合时,那种感觉就像是侦探终于锁定了罪犯。那些危险的、不稳定的斑块,在我们的图像上无所遁形。
判读颈动脉易损斑块
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莫过于术后拿到患者的病理标本。我们会像寻宝一样,将影像上的发现与病理结果一一对应。每一个病例超过三小时的付出,每一次为了协调机时的奔波,每一次深夜里的讨论,都像是点点微光。我们愿意做那个点亮微光的人,照亮血管深处最细微的病变,守护每一个大脑的健康。
显微镜下,与大脑的精密结构对话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3)2023级研究生 张思晔
当校园在暑期散尽喧嚣,实验室成了我们不约而同的集结站。两周时间里,我沉浸于实验操作的基本功训练,进一步练习了免疫荧光和WB的操作流程。在学姐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大鼠心脏灌注的精准操作,从麻醉剂量到灌注速度的严格控制,每一环都需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去尊重。小心取出冰冻的脑组织置于切片机上,精细操作,严谨分辨,刀刃的每一次推进,都是与大脑的精密结构对语。在荧光显微镜下,神经元在黑暗中猝然绽放出点点光芒,星火燎原,无声诉说着脑内神经网络的错综复杂,学姐引领我学习定量分析图像——每一次细胞计数,每一段尺度的测量,都要求目光如炬,心细如发。
WB所需样本
与老师的交流汇报
实验室的时光被拉长,又仿佛倏忽而逝。那些与同伴共享的星光归途,循环播放的励志旋律,不仅驱散了疲惫,更让技能的习得与经验的累积在协作中沉淀厚实。每一次披星戴月,每一次互相扶持,都让冰冷的仪器与艰深的数据有了温度。我们循着点点星火的理性之光,与同伴并肩,无畏前行。
四、微光如炬
守护微笑,从“齿”开始
口腔医学院2023级研究生 张宇擎
作为一名口腔正畸学二年级研究生,我的工作正是帮助患者解决“微笑难题”。还记得初入课题组时,在导师指导下接诊的第一位患者小王,他是一位活力十足,但却有些叛逆的“准初中生”。第三次复诊时,投照在我手中口镜上的画面是得到改善的牙齿,但更令我心头一紧的,却是附着在矫治器附近厚厚的菌斑,以及周围像牛奶一样晕开的“釉质白斑”。导师张宁教授告诉我,我们的患者群体多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尚未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正畸治疗的并发症是重中之重,否则在治疗结束时就会得到一口“整齐的坏牙”。就这样,在张宁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围绕这一命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矫治器周围釉质白斑表现
每次复诊与小王聊天,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大大的笑容,和我分享暑假生活的趣事;而我想,我们要做的,正是通过在实验室的日夜,去守护未来属于他们的,健康而自信的完美笑颜。
从焦灼藤蔓到实验新途
宣武医院内科学2024级研究生 顾纯如
这个暑假,实验室里那排沉默的细胞培养箱成了我朝夕相对的伙伴。我研究的方向,是探索肝移植后纤维化相关机制。当一次次实验后,数据的曲线却如石沉大海般毫无波澜时,焦灼如无形的藤蔓攀附周身。灯下,我逐行翻阅文献,反复审视实验流程,终于在某夜灵光一闪:是否某个关键蛋白的表达在药物压力下发生了不易察觉的微妙偏移?思路微调后,新的实验设计随之诞生。
凌晨四点的实验室
导师的身影,永远是这片探索疆域最安稳的灯塔。无论我多晚发送邮件,总能很快收到他思路缜密、字字精准的回复;更难忘那个酷热难耐的下午,他悄然出现在实验室,将一碗冰镇绿豆汤放在我手边,没有言语,那份关怀却无声浸润了心田。导师用他的严谨与温情,在我心中埋下了对医学事业那份神圣的敬畏:耐药性不是冷冰冰的术语,它背后是病床上真实的苦痛与渴望;科研的每一次微小推进,都可能是点亮生命幽暗隧道的微光。
当未来我们回望这个夏天,浮现在脑海的不仅是成功的数据和构建的模型,更是那个在闷热实验室中始终专注、在协作中不断成长、在挫折中依然坚定的自己。这段时光,终将如星火般,照亮我们未来的科研旅途。
特别鸣谢:积极投稿的首医学子
策划: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
统稿:刘晶轶
排版: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