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两位教师在北京市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中获一等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是每一位教师庄严的时代使命
讲台上、实验室里、手术台上
那些日常里的点点滴滴
诠释着以爱育爱、以德养德的智慧与坚守
让我们一起聆听两位获奖教师的育人故事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让尊师重教之风浩荡长存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集中交流展示活动于9月6日下午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旨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活动共收到477份组织推荐的育人故事案例,经专业评审,我校基础医学院高艳教授、宣武医院王培昌教授荣获一等奖。
高艳教授荣获讲述育人故事一等奖
王培昌教授荣获讲述育人故事一等奖
柳叶刀无言 育人心有声
BETVlCTOR手机登录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 高艳
揭示生命奥秘,点燃求知火种。三十四载春秋,我从青涩学子成长为解剖讲台的执灯者。回顾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是岁月镌刻的成长印记、是春风化雨的匠心教诲、是精准游走的柳叶刀、是心心相印的师生情感,更是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仁心,化作一字一句的生命誓言。
解剖之师,示形明理通变
局部解剖学结课师生合影
1991年的夏天,我怀着敬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年轻的解剖学老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解剖之师者,示形明理通变也。面对解剖学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精心撰写每一份教案。
最初站上讲台,我充满了忐忑,怕课堂枯燥沉闷、怕解剖学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理解不到位。为此我潜心探索教法,把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互动”,从实际应用入手,联系生动的临床案例和科研新进展,提高教学的参与性、探究性和应用性,使教学“活”起来、“用”起来。
在老一辈解剖大家的指引下,格式解剖学、解剖标本实物图谱、解剖实验室……我在书本字里行间探寻人体的奥秘,在图谱精美的血管与神经网络中触摸生命的意义,在福尔马林的气味里惊叹骨骼肌与骨骼的精密组合,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
很多人“闻解剖色变”,有些解剖同仁亦不愿意被他人问及职业;但我从不避讳,一直以一名解剖学教师而自豪,我内心坚定解剖学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我坚守解剖教学一线,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人工智能等方面不断积累,潜心教学,成为解剖学科的带头人。
我带领团队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改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线上资源、智能课程等,使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岁月如梭,如今我已经褪去最初的青涩,成长为学生口中的“解剖学大佬”,在各种学术会议做讲座,做评审专家,在解剖专业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我所讲授的课程“人体解剖学”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优质课程“重点项目”的荣誉;我个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
医学专业第一课,从“低头”开始
解剖学第一课,师生默哀、感恩
解剖学是医学生的第一门医学专业课程。在每学期“解剖学第一课”中,我教育学生们,从“低头”开始。全体医学生向“大体老师”默哀、鞠躬、致敬,诵读解剖学誓词,将感恩无言良师的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植入学生心中。
无言良师长青园“生命·遇见”追思会
作为组织者和承办者,我与北京市红十字会一起连续多年组织和举办无言良师长青园“生命·遇见”追思会,活动社会影响广泛,被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柳叶刀下觅真知。我深知,教学要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人文底蕴。作为医学教育的入门和专业课程,解剖学在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我带领团队系统挖掘解剖学所蕴含的“感恩、敬畏、责任”等核心价值理念,并不断完善思政元素库和相关视频资源,并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日常教学。
“同学们,大体老师宁肯让你们在他的身上划千万刀,也不愿你们将来在患者身上切错一刀。”有些学生在第一次解剖大体老师时,迟迟不忍动第一刀,这时我会对他们说,大家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谨记“德彰术精、锤成大医”的解剖学誓词,才不辜负大体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解剖实验室里,我和学生们一边涕泗在流,一边完成解剖操作是常有的事情。学生们惊叹于我熟练的解剖技巧,以及胸有成竹的信心。“学习解剖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理解理论内容,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
我常常说,大家都知道达芬奇的画之所以如此逼真,是因为他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作为老师也要有工匠精神,只有自己掌握了精深的解剖学知识,娴熟的解剖技能,才能将其传授给学生。
“高老师上课精神抖擞、热情十足、精力充沛,让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们经常这样说。我希望学生们不仅学习解剖学专业知识,还能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搭建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我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临床问题,例如半月板损伤、肩袖损伤、阑尾炎手术、冠脉造影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让大家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总结,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您传授给我的知识正应用在临床中,为患者解除病魔,最重要的是,您教会了我作为医生的责任与对生命的尊重。”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博士研究生贾崧昊同学说。这些话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课堂之外,另一个舞台
向中学生讲解科普知识
课堂之外是医学教育的另一个舞台。我带领团队重建了人体解剖标本陈列厅,并将其建设成为北京市丰台区科普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团队年均讲解30余场,接待千余人次,成为学校面向中学生和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
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很感兴趣,比如吸烟者的肺为什么是黑的?为什么有的胎儿是无脑儿?每当在中学生面前讲解科普知识,看到一双双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眸时,我内心深深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重要性。
在学校的支持下,作为策划和组织者,我带领团队启动了BETVlCTOR手机登录人体解剖绘图比赛并延续至今,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喜爱。一幅幅精妙绝伦的解剖学绘图作品,每一笔都凝聚着师生对解剖专业的热爱,对人体结构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指导青年教师
作为团队带头人,我始终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青年教师一遍一遍讨论教学比赛的思路,一次一次修改项目申请书。在我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在市级、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得多项奖项以及基金资助。
我的实验室是开放的,每学期都有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慕名而来。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无论是专业压力还是生活问题,我都会尽心尽力给予实际解决或疏导;研究生收到我的美食是常规保留节目。
蒸卤面、羊肉汤……逢年过节,很多学生回家不便,我会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家里,尝尝我做的家常美食。同学们说,那鲜香不只流转于舌尖,更唤起记忆深处最眷恋的故乡味道。这份充满烟火气的关怀,早已成为师生间最动人的细腻与美好。
岁月流逝,当初我所教授的青涩新生,已经自信地走向临床一线,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疑难疾病,在各种专业会议作报告。作为教育者,我与学生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见证着他们的点滴成熟和进步,这是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学生们的教师节问候
“高老师,感谢您对我们的医学启蒙,祝您教师节快乐!我们一定继续努力,带着您传授的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当我收到学生的微信时,脑海里呈现的是他们身穿白衣,在解剖实验室专注学习的背影。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最动人的成果,不仅是桃李满天下,更是见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传承立德奉献 精进检验技艺
倾力培养德能双馨医学检验人才
BETVlCTOR手机登录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 王培昌
王培昌教授分享育人故事
“检验报告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医者对生命的承诺;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师者对传承的注解。” 从懵懂的临床检验新人到如今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我深知是前辈们的悉心指导成就了我。30多年的从医从教经历,让我笃定一个信念:“立德奉献”是医之基,“精进技艺”是医之本,只有两相结合,方能培育出真正服务患者、报效国家的医学检验人才。
心怀家国、立德奉献,做心里播种阳光的人
品德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更是医者成长的底气。初见研究生时,我常与他们促膝长谈,强调做人的品德。我会告诉他们,要能吃得起亏,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对于医学检验人才而言,品德比技艺更重要,因为检验报告上的每一个数据都关乎生命,若品德缺失,技术再精湛也可能误入歧途。
医者当有家国情怀。新冠疫情来袭,检验工作成为疫情防控的 “前哨”,责任重大。我带领团队迅速行动,设计建造方舱,并报告了北京地区首个新冠病例“西城大爷”,为新发地疫情的防控拉响警报。检验人员严重不足,我毅然带领在读研究生奔赴抗疫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我鼓励当时还是医学检验技术系大一学生的女儿临时支援医院门急诊化验室,让她明白危难时刻,医者必须挺身而出。
奉献是团队协作的基石。检验工作需要团队协作,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我有一名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因工作分配不均而产生委屈。我告诉她,团队里没有绝对的公平,多做一点,换来患者满意和团队和谐,就已足够。后来,她不仅化解了委屈,还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明白,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在团队中扎根,才能走得更远。20多年来,我带的研究生全部按时毕业,多名学生获得校级、市级优博论文,他们中有人成为学科骨干,有人在国家需要时冲锋在前,用行动践行着心怀家国、立德奉献的初心。
王培昌教授指导学生
精进技艺,解决瓶颈,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我的导师们曾说:“做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这句话我铭记在心,并传递给每一届学生。我们团队聚焦细胞衰老、阿尔茨海默病前沿机制探索,这类研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失败风险高。学生在学业中后期容易因研究未取得突破而沮丧,但我始终第一时间与他们共同分析技术细节、推敲逻辑关系,研究改进方案。有一次,一名硕士生在北医做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三次预试验都失败了,我下班后从南城赶到北大医学部,手把手带她重做,找到失败根源时已是后半夜。每名学生的论文,从框架搭建到原始数据核对,再到逐字逐句修改,我都全程参与。正是这份严谨,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入选2022年全球热点研究、全球前1%研究,2024 年国际AD基础研究十大进展等。
检验医学的价值在于解决临床难题。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缺乏高效标志物,神经感染病原诊断率低,多基因病诊断受限……这些临床“卡脖子”的问题便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我带领研究生历经十五年攻关:研发的血浆/血清 SV2A 单分子免疫试剂盒,对MCI、SCD诊断敏感度分别达97.8%和81.3%,优于现有经典标志物;成功研发脑脊液细菌、真菌病原集成检测芯片和DNA病毒数字PCR试剂盒,大幅提高了病原诊断效率;建立基于一代测序的5种神经遗传代谢病诊断技术,破解了设备限制下的多基因病诊断难题。这些成果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
王培昌教授与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在科研道路上,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研究时间的局限、条件的制约、思路的瓶颈。为此,我始终为学生敞开科研的门:帮他们锚定新的研究方向,逐字打磨项目标书,实验室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如今,我的学生中,9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研究生导师,18 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入选各类人才项目。看着他们在科研路上稳步前行,我明白,师者的责任,不止于领进门,更要让他们带着初心,在医学探索的路上行稳致远。
坚守初心、授业解惑,做医路护航的点亮人
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塑造。每一位学生都像一颗有待发光的星星。我努力通过与学生交流、实验指导、课堂教学,传递尊重生命、追求技艺的理念,让他们明白医学的温度和深度。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差异,引导他们投身不同的研究领域,并搭建科研合作平台,让他们与国内外团队交流合作,汲取新知识。
医学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培养多少专家,而在于塑造多少有温度的灵魂。30余年,我见证了学生从青涩到成熟。我会坚守初心,以爱和责任为笔,书写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精彩篇章。我愿做传递火炬的人,照亮学生前行之路,让他们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突破,守护生命健康,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从懵懂到成熟,从学生到学者,从医者到师者,我见证了一批批学生的成长。他们带着初心,在医学探索的路上稳步前行,用所学守护生命健康,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未来,我仍将坚守讲台与实验室,继续播撒“立德奉献”种子,传授“精进技艺”方法,培养更多医学人才,见证更多学生成长,为医学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编辑:范佳丽
排版: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