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出校门”的第一站是?
学位服,手棒花,拨穗礼成
2025届毕业生即将带着“首医人”的烙印
奔赴五湖四海
有人背起行囊走向偏远山区
有人继续深造追逐医学突破
……
这是首医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生动诠释
更是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健康事业同频共振的铿锵足音
熠熠生辉的年轻人
正在讲述他们的就业故事、成长感悟
从CHINA-INI到七彩云南
宣武医院博士毕业生 李天华
拟入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傍晚,我站在宣武医院CHINA-INI楼前,看着夕阳把玻璃幕墙染成橘红色。三年前拖着行李箱来报到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却要收拾行囊告别了。
牛街依旧是车水马龙,和初来时一模一样。只是当初那个连科室都找不准的小伙子,如今已能熟练地在手术室和实验室之间穿梭。
2024年10月的一个清晨,手机屏幕亮起,一条招聘信息映入眼帘:云南省卫生健康委所属和联系单位要在北京举行校园招聘。那一刻,心微微一颤,怀着对家乡的思念与期待,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踏入招聘会场,仿佛走进了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世界。云南省各家医院的展位前,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热情地向每一位求职者介绍着家乡的医疗发展现状。
“回家吧,同学!”一句句话语饱含深情,直击心灵深处。展板上,那些前辈们从异乡回到家乡,在医疗岗位上奋斗的故事,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希望,为守护家乡人民的健康默默奉献。
我深知,自己的根在云南,那里有我最爱的家人和朋友。我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回家。
当我第一次向导师焦力群教授提出要回云南工作的决定时,内心充满忐忑。出乎意料的是,焦老师不仅没有反对,反而鼓励我说:“你家乡同样需要大夫,回去很有意义。”
之后,我报名参加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招聘。我积极准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希望能在现场有好的表现。面试当天,面试老师提问了很多专业知识,我基本能答出来。同时,他们也再次问我:“你真的要回云南工作吗?”我说:“是的”。之后,我在官网看到面试通过人员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感谢各位老师、同窗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踏入社会竞争时才更有底气。我的脑海中满载着在宣武医院学到的宝贵经验,行李箱里珍藏着老师们赠送的专业书籍,希望能将这些年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家乡,希望北京种下的种子,在云南生根发芽。
博士毕业后,我的选择是……
宣武医院博士毕业生 王帅
入站宣武医院博士后
留在北京,还是回家乡工作?我总在问自己。
2024年底,随着各地招聘信息接踵而至,作为一个已成家并拥有两个可爱儿女的父亲,此时应该决定毕业离校,回家乡与妻女团聚。究竟是回家选择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还是留在北京,为自己热爱的心血管健康事业继续奋斗?内心纠结不定。
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医院公布博士后导师名单,导师也赫然在列。此时我仍在犹豫,也因此与导师沟通,得知医院对博士后有很好的待遇与政策,导师建议继续申请博士后的入站工作。
想到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我仍没有下定决心。此时,爱人给了莫大的支持。“继续深造吧,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我们及孩子的未来。”她毅然对我说。
此刻我不再犹豫,开始博士后的申请旅程。准备入站材料,导师联系审核专家,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学校、医院老师的帮助,流程也比较顺利。
当看到博士后管理系统“审核通过”的那一刻,有喜悦,但也知道有更大的挑战。愿自己以家人之名经营小家温暖,怀揣求知热忱攀登学术高峰,以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激励自己莫忘家国担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愿所有首医学子在探索与奉献中书写无悔的医者人生。
每次点击“发送”,心中就燃起微光
药学院博士毕业生 姜潇君
拟入职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作为江苏籍的药物化学博士毕业生,我满怀憧憬回到南方,目标锁定江浙沪的医院岗位。然而,现实给我泼了冷水。
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获面试机会,面对的却是一比几十的激烈竞争。在上海某三甲医院面试时,听着前面面试者谈论核心期刊成果或名校背景,我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也变得艰涩,“感谢参与”成了常态。每一次走出面试大楼,烈日都格外刺眼。
在某一次医院面试中,面试官温和却直接地点醒我:“你的基础扎实,但药物化学在医院确实不如临床药学‘吃香’,主战场可能在药企或高校。”这句话让我彻夜难眠,“难道六年硕博专业所学在医院无用武之地?”深深的怀疑笼罩着我。
但倔强让我不肯放弃。我开始“掘地三尺”,搜索所有卫生系统官网,电话咨询,不放过任何岗位信息,每次点击“发送”,心中就燃起一丝微光。
我把每次面试都当作实战演习,逐渐积累了经验,能够更好地在面试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终于,那封“录用通知”出现了!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闷热的午后,我收到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面试通过的通知。反复确认后,巨大的喜悦淹没了所有疲惫。
回望求职路,简历石沉、面试屡败、专业质疑……步步艰难。但正是这些挫折,迫使我正视优劣,在失败中调整心态、化被动为主动,坚定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不只是找到一份工作,更是成长的淬炼。它让我深信:就业之路鲜有坦途,迷茫是常态,挫折是阶梯,只要方向明确、脚步不停,终能抵达彼岸。
试试看
医学人文学院硕士毕业生 胡利萍
拟入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求职季,焦虑如影随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面试通知,像一束意外照进缝隙的光。
彼时的心境,与其说是志在必得,不如说是困顿中的一次“试试看”——或许,这是命运抛来的浮木?我紧紧抓住,开始了全面的准备:研读医院历史、科室脉络、岗位核心,甚至揣摩可能的提问方向。
这份“试试”的心态,反而让我卸下了沉重的包袱。面试场中,我的开朗与健谈,意外地成为打开医院大门的钥匙。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我获得了宝贵的岗前实习机会。
然而,欣喜尚未站稳脚跟,现实便投下阴影:与我一同实习的,是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佼佼者。巨大的差距感瞬间攫住了我,退缩的念头悄然滋生——如此强大的对手,我何必陪跑?
“去吧,试试看!无论结果,这本身已是难得的际遇。”家人和导师的话语,如暖风吹散了迷雾。于是,我又带着那份“试试看”的勇气,开启了这段实习。
我亲历了“头脑风暴”的智慧碰撞,感受到领导对每个声音的珍视,体会了“让每颗星辰在银河中找到平衡”的团队哲学,让我对这份工作更加热爱。
最终,这份“试试看”的投入,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回响——院面顺利通过。回望这段旅程,我豁然开朗:所谓奇迹,并非天降鸿运。
当你放下得失的包袱,以全然的真诚与努力拥抱每一个“试试看”的机会,命运的齿轮便已悄然转动,将你引向人生的转机。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基础医学院本科毕业生 李泽锐
即将在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金阳中学支教一年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部的土壤上向光而行,让自己也成为万千星光。”
听过辅导员李老师的宣讲,我从大二以来,便有了支教的打算。2024年6月,我参与了研究生支教团座谈会,了解到西部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学生求学的不易。
会上,我心潮澎湃,希望自己可以帮助大凉山的孩子们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这就是我想要的青春——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2024年9月,与李老师多次沟通后,我决定参加研究生支教团专项计划。为了入选研支团,我每天坚持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为研支团选拔做足了准备。笔试和面试中,我沉着冷静,成功入选!
刚入选研支团时,我不止一次问自己:能否胜任这份艰巨的任务、能否将大山的孩子带出来?在后续实习的一年中,我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力求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更好地完成支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一年,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微末贡献,彰显首医学子的责任担当。
青春之花,将在和田绽放
基础医学院本科毕业生 高函微
即将在新疆和田地区参与健康乡村计划
大学四年,繁重的课业和实验室生活教会了我严谨的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也让我不断思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最后我发现,我渴望的不只是在仪器和样本间埋头钻研,更想让自己所学技能真正服务于百姓。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正值毕业年级的我。通过辅导员老师的宣讲,我了解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了解到基层地区对人才、对知识的渴望。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首医学子,我应该去一个更加接地气、更加能体现青春价值的地方。与其在迷茫中寻找方向,不如直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为了入选西部计划,我认真了解相关时政政策,坚持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素养。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层层选拔,最终成功入选。
未来一年,我将去往新疆和田地区参与健康乡村计划,在基层卫生机构参与医疗卫生及相关工作。我深知未来会面临诸多挑战,但这正是锻炼自己,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的宝贵机会。
体验不同的、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生活,这种经历带来的成长,是书本和课堂无法代替的。希望自己可以为祖国边疆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考编小分队
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毕业生 闫如玉
拟入职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月时,身边选择读研的同学基本有了归宿,唯有择业的同学,还如浮萍一般不知去向。由于之前考公没有上岸,面对考编这个挑战时,我如临大敌。
所幸,三个同学兼好友都在准备这件事,我坚信人多力量大,于是率先带头与大家商议,建立一个“考编小分队”。
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考公考编,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没错,但是考编上岸之后再回望,我认为能够做出正确、适当的选择,依靠的是全面、正规的信息储备。
小分队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了,四人份的查找、检索、咨询,能够轻松覆盖大多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相关信息,再加以我们的整理、归纳、讨论,既能减轻工作量,缓解边复习边搜寻信息的焦虑,又能多角度思考、评价岗位信息。有好友常伴左右,协商规划,心里踏实不少。
在面试环节中,我们几人模拟现场,有效缓解了压力,但临上场,还是难免紧张。候考厅只剩我们几人了,我紧张得腿直抖,朋友安慰我说:“没事,看网上有人说他进考场之后紧张得摔在地上,把桌子都撞倒了,咱们再紧张也不至于这样吧。”我们都笑了。
等待结果的过程很煎熬,但只要尽己所能,时间就会给你答案!最终我们全部成功,找到满意的工作。未来我将扎根基层,用心服务,愿以所学守护每一位社区居民,做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特别鸣谢:每一位分享就业故事的首医学子
策划:党委宣传部、宣武医院、各学院
统稿:李晓曦
排版:王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