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模!这些首医人获北京市表彰
4月29日,在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大会举行,806名劳动模范、446名先进工作者、195个模范集体受到表彰。我校多位个人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多个集体获评“北京市模范集体”,展现了首医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卓越贡献与责任担当。
据了解,北京市每五年评选表彰一次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是市委、市政府授予本市劳动者的最高荣誉。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陈萍(女)
BETVlCTOR手机登录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师,教授
陈萍,BETVlCTOR手机登录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染色质表观遗传调控与免疫学前沿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常规30 nm染色质纤维是以四个核小体为结构单元形成的左手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为理解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建立及其调控机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主持开设了新的研究生课程《基因表达调控分子生物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Molecular 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近30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青年北京学者”计划和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子课题和国自然青年、面上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王成硕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任医师
王成硕,我国著名鼻科学及过敏科学专家,长期从事鼻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慢性鼻炎分型,解决过敏性鼻炎误诊误治难题。开创快速集群免疫治疗技术,疗效提高43%,治疗时间缩短60%,节省社会经济支出逾亿元。主持系列研究,推动全球首个治疗难治性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生物制剂药物——司普奇拜获批上市。建立全国大气花粉监测网络,惠及1亿花粉过敏患者。带领团队首次提出中国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分型,提出难治性鼻窦炎的国际诊断标准,研发首个快速分子诊断平台,首创“扩大鼻窦手术+药物支架植入+生物制剂控制”的治疗新范式,术后复发率从89%降至19%,改写国际指南。攻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难题。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6项,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术创新大赛金奖,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与沙特阿拉伯王国优秀创新奖,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已转化成果产值1.2 亿元。
贾旺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
贾旺,国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在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提升和科研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从医35年,他始终从事颅脑肿瘤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完成的手术中大部分是难度极高的颅底肿瘤,在患者中获得广泛赞誉。同时,他牵头研发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LITT)并完成国产化,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让不开颅治疗大脑深部肿瘤从不可能成为现实;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用于听神经瘤手术的高分子柔性有机电极系统,突破高度柔性和生物兼容性等关键技术,首次实现蜗神经功能动态监测,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听力保留率;开展基于轮滑分子网络构建的柔性高分子可拉伸电极用于脑机接口研发,联合清华大学开发无线微创脑机接口系统,实现脑电活动控制轮椅、光标等设备,推动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此外,贾旺两次执行援外任务,获得受援国高度赞扬,作为援外先进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圆满完成抗疫情保冬奥等多项重大任务,获上级肯定。
杨征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主任医师
杨征26年来深耕于小儿骨科这一特色领域。作为国内最大小儿骨科团队的领军人,他带领团队每年完成近15万人次的接诊任务与5000台以上手术。2006年带领团队开设“马蹄内翻足”专病门诊,业务范围已扩展至儿童足踝疾病全领域,已惠及约10万患儿。作为中华医学会儿外分会小儿骨科学组组长,提出了机器人辅助儿童骨桥切除骨骺开放研究计划,并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支持。在肢体延长领域,为填补电磁驱动髓内针在国内处于空白的情况,解决“卡脖子”难题,他联合清华大学课题组进行研究,项目已得到首发基金的支持并获首都转化医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并于2024年获批北京市级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第二批改革试点项目(300万)。近三年,作为第一通信作者牵头在中华骨科杂志发表三部国家级指南,促使我国儿童运动损伤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兴学科。
王大军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复兴医院党委书记,主治医师
参加工作38年来,在驻京部队为官兵健康服务,卫生监督、宣传文化以及医院党务等工作中,勇于担责,甘于奉献。先后参与“非典”疫情和新冠疫情防控的人员调配、医学观察隔离点建设、核酸检测以及消杀等工作。坚守思想政治方向,积极开展区卫生系统百姓宣讲,为《西城报》健康专栏撰稿,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撰写的课题调研文章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践行健康帮扶使命,带队开展为期三年的对口帮扶内蒙古喀喇沁旗卫生工作,通过义诊、人才培养、扶持重点学科等方式完成健康帮扶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中层干部竞聘,加大人才引进。强化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打造党支部党建品牌矩阵,制定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决策制度,开展“书记走支部”工作,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栗光明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通外科中心科室主任
栗光明在肝脏外科领域深耕不辍,率先开展多项高难度、创新性肝脏外科手术,截至目前,已完成超2000例次各类肝移植手术、超3500例次肝癌切除手术。积极开展劈离式肝移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一肝救两命’。在他的带领下,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连续5年肝移植手术量稳居北京市首位,术后长期存活率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将HIV相关手术例数从最初的几十例大幅提升至近600例/年,为众多特殊患者群体带来了生的希望。带领团队成功获批国家第一批肝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和国家肝脏移植执业医师培训基地。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文章36篇;先后承担17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主持多项临床试验,科研总经费达3000余万元。先后荣获第五届“金柳叶刀”奖、“首都健康卫士”提名奖、“人民好医生”等诸多荣誉。
白玉兴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白玉兴长期从事口腔医学的临床、教学与科技创新工作,是口腔正畸学知名专家。在国内最早开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研制成功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牵头组织制定完成了我国口腔正畸学界的第一部、第二部行业团体标准暨技术指南《口腔正畸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指南》和《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指南》。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口腔正畸诊疗风险防控体系。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患者多模态临床数据管理、自动化颌面部分析、数字化牙颌模型诊断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和效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国家卫健委、国家人社部及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卫健委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获评“国家杰出医师”。
王景尚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门诊联合党支部书记、中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王景尚扎根临床一线,紧扣“七有”要求,专注用中医药解决生殖及妇产科疑难疾病,接诊患者10万余人次。面对疫情,他发挥专业优势、主持制定妇幼特色中药方剂7个,并迅速推广,累计应用13000余剂次,取得显著疗效,有力保障了孕产妇和患者健康。他注重科研创新,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6项课题,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他热心健康科普,倾力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组织开展中医药科普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数十次,发表科普文章、视频、直播等上千条/次,全网粉丝70余万,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参加中组部第24批博士服务团到甘肃服务一年,深入基层诊治百姓超4000人次,并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北京市模范集体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抑郁症诊疗攻关,持续引领精神疾病智慧诊疗领域创新发展,为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中心连续四个五年计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多个学术科技奖项。牵头编制《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学科建设跻身ESI全球前5‰行列。医院将持续强化精神心理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
中心是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现有员工194人,其中党员40人,博士3人,硕士29人,高级职称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科室下设13个康复亚专业,每年康复治疗近800万项次,累计开展40余项新技术,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10余次,承接3000余人次进修实习及60余人次住院医师/治疗师规培带教工作。创新PDT诊疗模式,获批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项。党支部打造“七彩阳光”品牌,连续4届蝉联北京市康复技能大赛冠军,3人获“首都劳动奖章”。积极投身扶贫、抗疫及冬残奥医疗保障,获评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工人先锋号等20余项荣誉。
BETVlCTOR手机登录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代谢与免疫性疾病中心
潞河医院内分泌代谢与免疫性疾病中心、北京市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BETVlCTOR手机登录糖尿病心肾并发症基础—临床联合实验室在赵冬主任的带领下,荣获了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重点临床专科(内分泌)培育项目、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全国示范中心和省级中心、通州区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团队共承担课题208项,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23项和校局级课题27项;共发表科研论文231篇,其中SCI论文122篇,核心期刊109篇;获批国家专利3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转化项目8项;牵头和参与编写本研究领域的指南/共识7部。
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更高期待,首医人将继续赓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精神,以更昂扬的姿态在科技创新中勇闯“无人区”,在临床服务中甘当“守门人”,在人才培养中厚植“大情怀”,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筑牢“防火墙”,守护人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
统稿:范佳丽
排版: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