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行李箱,珍藏着我的青春记忆
行李箱摊开在地
像一本未写完的青春日记
拉链轻响
是离别前的心跳
方寸空间
也可珍藏首医日月
毕业之际
我们邀请了十几位毕业生
分享那件想要一同打包进首医回忆的物品
原来最沉的不只是书本
更是青春的分量
那盏不灭的灯照亮我的前路
基础医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吴昕峰:
行李箱最深处,珍藏着一张与导师曲显俊教授及师母崔淑香教授的合影。这张照片,封存了我五载的青春印记。
蒙师恩如承天光,两位老师将科研之道化为润物春雨,在现象世界投射理性之光,让我窥见科研的崇高之美。他们因材施教,曲老师常以“她在忙”为我挡开琐事,让我这“idea发明家”能在实验室自由探索,每次汇报新思路总能收获鼓励。他更如挚友,在科研与人生路口分享经验,用“孩子,不要急,慢慢来”抚平我的焦虑。潜移默化中,曾经的懵懂少年,也学会了体面、倾听、鼓励与安慰,渐渐有了师姐的模样。
这张合照,是行李箱里最珍贵的青春信物。纵使远行,808实验室那盏交织着理性与温情的灯,将永远照亮前方的路。
3.7克的重量是初心的碰撞
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张洁:
行李箱夹层里的党徽,总让我听见金沙江畔的上课铃。
2021年夏,在凉山支教的我去监考。车轮卷着悬崖路的黄土,撞见晾衣绳上飘摇的开裆裤。那个挥树枝赶孩子的男老师,突然问我:
“看你不像本地的,你是从外地来的吧?”
“我是BETVlCTOR手机登录研究生支教团的。”
“你学什么专业的?”
“药学。”
“Pharmacy?”
见我吃惊,他笑道:“我也学药学的。我在这里带八门课,缺什么就上什么。你看见外面挂的那些孩子衣服了吗?那都是我们老师洗的。”
“为什么?”
上课铃骤响,他微微一笑,指了指胸前的党徽,夹着试卷快步走进了教室里。
回到首医,溶液泼溅在党徽上的那夜,第7次实验失败。擦拭时,灯光下忽然浮现那位老师的身影,他蹲在蓄水池边给孩子搓裤子。“再试一次?”我望着党徽喃喃。
离心机重新嗡鸣的凌晨,显示屏跳出完美的曲线。指尖抚过党徽,他的话突然撞进脑海:“我也曾有很多回大城市的机会,但是我想再坚持一下,这一坚持就是八年。”
我把党徽收进行李箱,当行李箱滚过仲夏的校园,听见它碰发出脆响:
叮——是晾衣绳上开裆裤兜住的山风
当——是离心机转动的机械声
这枚3.7克的徽章
是跨越1200公里共同守护的初心和坚持
在青春的和声里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在青春的和声里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药学院 2021级本科生 吴亚军:
一直记得那天,凭借清唱一首《小白船》,我被选入了首医北极光合唱团。可是第一次排练时,我盯着密密麻麻的音符发懵——我并不会认五线谱!于是声部长单独约我到操场,耐心地教我识谱子,给我普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她的鼓励一点点扫除了我的胆怯。后来,在团里一次次练声、排练之中,我沉醉在和声带来的美妙与感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光。
大三那年,合唱团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专场表演。机缘巧合之下我站在C位,被S、T、B、A1声部包围,我终于坚定认清、唱响自己的声音。因为相同的热爱聚在一起的青春力量,汇成绮丽的歌声、乐章,在那一夜宛如极光绽放。
现在,我即将毕业,背上行囊再出发,每每看到那天专场的节目宣传单,我仍会记起,我们北极光合唱团的歌声——超好听!
成长的勋章
药学院2021级本科生 尹梓莹:
我至今记得大三第一节药物化学课,教授把厚厚的教材往讲台上一放,说:“这门课,是药学的专业课。”我低头看着那本《药物化学》,深蓝色封面像一片沉甸甸的海。
翻开书,满眼都是复杂的结构式——苯环、杂环、取代基,像一堆纠缠的密码。我试图在笔记本上誊抄,可笔尖刚落下,教授已经翻到下一页。课后,我对着磺胺类药物合成路线发愣,铅笔在纸上来来回回,画了又擦,最后留下一团模糊的灰色痕迹。
转机出现在实验课。那天我手抖加错了试剂,反应瓶里的液体诡异地变成了棕红色。正当我绝望地翻书核对步骤时,老师凑过来,指了指课本角落的一行小字:“pH敏感,需严格控制。”他的指尖点在那行被我忽略的注释上,忽然笑了:“这本书最珍贵的不是正文,是边边角角的前人经验。”
从那天起,我的课本变成了真正的“战斗笔记”。我在页脚补上易错点,在空白处画反应机理的卡通图解,甚至把失败实验的教训写成红色批注。期末复习时,这本书已经“胖”了一圈,书脊开裂,内页布满折痕和褪色的荧光笔迹。
如今毕业收拾行李,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塞进箱子。这本伤痕累累的教材,装着我最狼狈的挣扎,也藏着我最骄傲的突围——那些被咖啡染黄的页码,终将成为我制药梦想的起点。
笔记本里的努力与汗水
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原笑笑:
在毕业季的微风中,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气息。在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刻,我最想塞进行李箱的是一个笔记本。它是我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最忠实的伙伴,也是我求学路上的见证者。
笔记本上记录着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和每天的实验安排。记得去年,我同时面临着实验的压力、论文的撰写,以及为未来求职做准备的焦虑。
笔记本上记录着老师指导我时的宝贵意见。老师的每一次指导,都像是在黑暗中为我照亮前行的方向。这些指导意见,让我在困难时鼓起勇气。
笔记本上,还详细记录着实验中的许多细节。在科研过程中,我曾无数次翻看这个笔记本查询实验细节。那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在关键时刻帮助我节省了许多时间,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如今,我即将离开首医,这个笔记本是我最想带走的物品。它不仅承载着我的努力和汗水,更承载着我在首医的青春岁月。它让我明白,每一段经历,无论酸甜苦辣,都是成长的印记。它让我懂得,每一次挫折都是磨砺,每一次成功都是馈赠。
未来,我会带着它继续前行!
见证了763个日夜的无声伙伴
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王佳芯:
对我来说独属于我的首医记忆是一本厚重、封面已然磨损的笔记本——它封存着763个日夜的墨迹与心跳,是我在首医岁月里最笨拙也最忠实的时光标本。
从“第一次独立完成小鼠解剖操作要点”,到“文献汇报时的重点总结”;从“动物实验设计的技术路线图草稿”,到“凌晨三点赶写科研综述的文献索引”……密密麻麻的字迹如同生命树上的年轮,刻录着每一次笨拙的尝试与微小的顿悟。某次实验样本被弄混,众人焦灼之际,我翻至半月前的某一页,上面清晰记录着当时实验样本的重量与标记——那几行冷静的字迹,竟成了拨开迷雾的钥匙。
三年间,这笔记本早已超越了工具的范畴,成为我精神脉搏的一部分。页角卷曲处,是无数次在图书馆长明灯下的翻阅;一道浅浅的泛黄咖啡渍,定格了某个为课题鏖战通宵的凌晨;扉页那句潦草的“慎独精诚”,是在一次重大活动前紧张写下的自我箴言……它像一位缄默的知己,以不动声色的方式,承托着我所有的疲惫、焦虑与欣喜。
临别之际,我将这本“时光之书”郑重收进行囊。它页页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不过寸许厚度,却承载着首医赋予我的全部重量——那是知识的密林,是探索的足迹,更是医者初心的无声自白。当未来的征途布满迷雾,这册旧笔记将如一枚永不锈蚀的罗盘,时时提醒我从哪里出发,又为何前行。
点燃星火的第一根火柴
护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汪彩莲:
这张“挑战杯”市级二等奖奖状,是我第一次当队长,拼尽全力捧回的第一个重要的奖项。
“队长”这个担子有多沉,只有我自己知道。组队之初,连在例会上大声布置任务,声音都会不自觉地发颤,脸更是红得像发烧。选题被导师一次次打回重做,PPT更是改到最后一刻。还记得校赛前那个凌晨,空荡荡的第一教学楼里静得可怕,仿佛能听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偌大的教室只剩我一人,对着屏幕上突然乱码、排版全毁的PPT,大脑一片空白。喉咙发紧,胸口像压着千斤巨石——怕辜负了队员们的信任和托付,怕这第一次带队就摔得如此难看,让大家的心血付诸东流。
这张奖状,轻飘飘的一张纸,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那是一个女孩第一次带队时的手足无措和硬撑起来的勇气,是无数个在一教独伴星辰的焦灼长夜,更是与伙伴们在困境中咬牙拼杀、淬炼出的战友情谊。
我要带着它走。让它时时提醒我:未来的医路漫长,纵有晦暗难行的时刻,只要敢闯、敢拼,就总有一簇星火,能划破黑暗,照亮前路。这张纸,就是点燃那簇星火的第一根火柴。
凝结平凡瞬间的时光琥珀
护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樊琪:
我的行李箱里,压着一张薄薄的卡片——首医的校园卡。它已有些磨损,边角微卷,照片上的面容被磨得模糊,像被时光轻轻拂拭过的浮雕;卡面几道深刻的划痕,是它默默陪伴我奔波于教室与仿真中心之间的无言勋章。
这方寸卡片,曾是我穿越无数道门的通行证。在图书馆那台灵敏的机器前,一声清脆“嘀”响,仿佛替我叩响了知识的深谷之门。那些在灯下啃噬书本的寂静长夜,在伏案疾书后抬头的瞬间,卡片安然躺在桌角,像守夜人无声的陪伴。
食堂三楼麻辣烫的窗口前,卡片每次轻触,都仿佛在喧腾的热气里点燃了期待的火焰。多少次与同窗们挤在一张桌子旁,一边被辣得吸气一边说笑,卡片在指尖流转,仿佛把滚烫的青春也传递了出去。
卡里终究不再有余额,门禁系统亦不再识别它的存在。然而这小小卡片,早已在年复一年的摩擦中融入了体温,成为凝结了所有平凡瞬间的时光琥珀,封存了青春歌会喧嚣里最私密的感动。
箱底这张卡,是首医赠予我最轻又最沉的纪念币。它标记的并非终点,而是生命刻度上被点亮的驿站——从此行囊里带着这枚记忆琥珀,便能确信:那些被它开启过的门,最终都通向了自己内心最温暖的光源。
树荫下的温柔注视记住了我的首医时光
护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师梦佳:
这只橘白相间的小猫(焦糖)照片,是我最想打包进校园回忆的毕业物品。
我与焦糖的邂逅,是在一次偶然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它柔软的毛发上,它慵懒地伸了个懒腰,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姿态。我常常在忙碌的间隙,来到这棵树下,与它共享一段静谧的时光。它见证了我在首医的一点一滴,以最温柔的注视,回应着我的快乐又或疲惫,是我最珍贵的毕业礼物。
如今,我即将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但我知道,焦糖的影子会一直陪伴我,提醒我那些平凡却闪亮的日子。我将这张照片,连同那些美好的记忆,一同塞进行李箱,作为我青春的温柔注脚。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这张照片都会提醒我:不要忘记,那些在首医的美好时光。它是我青春的见证,是我岁月的印记,也将是我心中永远的橘影。
永远铭记那个夏天的风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贺茂甲:
这个印有首医logo的小风扇是我参加“领嗅者”暑期社会实践得到的物资。那个夏天很热,我和团队的伙伴们顶着高温去采买物资,打印海报、宣传手册,每次完成工作回到宿舍都已经是满身大汗,每到这时我就喜欢打开小风扇,感受阵阵微风,驱散身上的炎热。
之后我们去社区,给老年人群体科普嗅觉知识,给他们做嗅觉测试,也给他们提出了一些恢复嗅觉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在这期间小风扇一直陪着我,在炎炎夏日和忙碌的工作之中带来一份清凉。
直到现在我还在使用着它,每次打开小风扇,感受着它传来的阵阵凉意,看着上面的首医标识,我总能再次想起那个夏天,我和伙伴们的忙碌。也会想起那些有着嗅觉障碍的老人们,他们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就落下病根,甚至因为嗅觉障碍在日常生活中险些危及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的乐观心态让我深受感动。这台小风扇,早已超越了消暑工具的意义,它藏着那个夏天的滚烫回忆,记录着我们为老年人嗅觉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努力。
9年时光,它一直都在
中医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沈思雨:
大一那年,还是个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小朋友”,因一次机缘巧合,我被选为校运动会的前导员。就是在那场热烈的春日盛会中,我收到了这只绣着“CMU”LOGO的小象,作为志愿服务的纪念品。
它毛绒柔软,耳朵宽大,鼻子微微翘起,眼神温柔可爱。从那天起,它就一直安静地坐在我的床后方,见证了我从大一懵懂到博士毕业的全过程。每一次搬宿舍,它也总被我包好,再摆出来,就像仪式感的一部分——“我又继续前进了,它也还在”。
毕业打包行李时,它是我最早放进行李箱的“物品”,也是我最舍不得只当作“物品”的存在。在首医九年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我换了多少书本、多少宿舍、多少同学,但它一直没变。它是我的“时光压缩包”,装着我在首医走过的青春。
或许再过很多年,我也不一定记得多少课程细节,但我想我一定记得,它曾陪我跨过最努力、最疲惫、也最闪亮的日子。首医,是我奋斗的地方,而这只毛绒小象,是我带走的一部分家。
毛茸茸的倾听者
医学人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施筱怡:
当行李箱摊开在宿舍地板上,我第一个放进去的,是那只穿着小小白大褂的首医小熊。它不是什么昂贵的纪念品,却是五年里最熨帖的陪伴,早已融入了我呼吸的每一寸校园日常。
它是我书桌一角的“常驻居民”。在那些啃读法学课本的夜晚,它总歪着小脑袋,“听”着我翻书的沙沙声和键盘的敲击声。有时学累了,抬头对上它圆溜溜的黑眼睛,仿佛能听到无声的鼓励,它胸前的校徽在台灯下闪着微光,像一枚小小的安心符。
它是我宿舍床头的“最佳听众”。多少个夜晚,宿舍熄灯后,我会对着这只毛茸茸的小家伙,轻声复盘白天模拟法庭的辩论得失,或者吐槽某个疑难案例的复杂伦理困境。它不会说话,但安静倾听的姿态,让那些细微的思绪和压力都有了安放之处。偶尔给它正正歪掉的衣领,成了入睡前一个无意识却温暖的小仪式。
它更是我情绪的“温柔容器”。失意时,捏捏它软乎乎的爪子,仿佛能汲取一点无声的安慰;开心时,会忍不住把它抛起又接住,分享那份雀跃。那些无法或不愿对人言的细碎心情,都在它温顺的沉默里得到了包容。
如今,毕业的钟声敲响,这只浸润了数年首医日常的小熊,必须跟我一起奔赴下一程。它是首医岁月赠予我的、最柔软的铠甲。
一束光
第四临床医学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 韦振宇:
这束来自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东区天花板的阳光,成了我行李箱里最珍贵的“藏品”。它在那个瞬间停留,抚摸着病痛中的患者,可能是他们阴郁日子里的一线希望,是冷清病房里的一丝温暖光明,它无声诉说着:你看,还有光。
它也同样温暖着年轻的我们——这群初入医学江湖,怀揣理想却也时常被现实冲击得手足无措的医者。少年心性是不可再得之物,它矗立在二十多岁的当下,在无数个病历、考试、夜班轮番上演的时刻里忽明忽暗。偏偏有一束光,凝固了青春里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底色,它是每一个救死扶伤的宏大叙事里,那朵点亮人心的光。无论前路如何,这份光,将伴我同行。
十五枚金牌
肿瘤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 NADIF HAYAT/那雅(摩洛哥):
整理行装时,我将十五枚武术奖牌郑重收好。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唤醒了五年来的每一帧记忆。
2021年首都高校武术比赛初级刀术金牌——这是我在中国的首金,也是在首医武道之路的真正起点。记得当时作为大一新生,我带着从小习武的功底,更得益于赛前庄老师的针对性特训。每一个劈砍、每一个转身都刻在肌肉记忆里,随后的初级剑金牌让我领悟“剑如飞凤”的境界。为了练好一个挑剑动作,对着镜子调整了上百次手腕角度。而42式太极拳金牌则教会我“以柔克刚”的智慧。在备战期间,我甚至把太极的呼吸节奏融入解剖学复习中,意外提升了记忆效率。
最难忘的是大五这年同时收获四枚金牌和三枚银牌。白天在医院实习,晚上在体育馆或宿舍楼大厅加练。那些在医学与武道间无缝切换的日子,让我真正体会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武者修养,也磨炼出未来医生需要的专注力与应变力。
这些奖牌我将永远珍藏。它们记录的不只是荣誉,更是一个医学生如何用武者之心面对挑战。在手术台前需要太极拳的沉稳,在急诊科需要长拳的果决,在科研路上需要刀术的专注。首医五年,我用武术修炼医者品格;未来征程,这份武道精神将继续指引我前行。
方寸之间
妇产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Dhungel Pooja/郑亚琪(尼泊尔):
这台冰箱不仅装饰着照片和冰箱贴,它还承载着我的心。每一张照片和冰箱贴都是我在BETVlCTOR手机登录就读期间的珍贵回忆:和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在中国和西班牙的奇妙之旅,以及充满勇气和成长的瞬间。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一段远离家乡却充满温暖、探索与爱的故事。
这些或大或小的回忆,时刻提醒着我走过了多远的路,又收获了多少成长。毕业之际,我会将这些回忆打包——它们不仅装进行李箱,更会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它点燃我的医学热忱
北京康复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 李润坤:
这个手机支架是来到首医第一年,在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我参加学校组织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获得的奖品!这也是我第一次系统学习和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我与团队同学之间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与此同时,这次经历激发了我对医学知识的不倦渴望和对救死扶伤的深切感触,对我之后的医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物品终将蒙尘
但故事永不褪色
此去山高水长
愿你在某个静谧的深夜开箱时
触到这份青春的压舱石,便想起:
你永远是从首医出发的少年
母校的灯火
永远在最初的坐标
为你的征途导航
祝大家毕业快乐
特别鸣谢:所有积极投稿的毕业生们
策划:党委宣传部
统稿:王婉婷
排版:王婉婷